文章列表

【文章捷徑:下拉式選單】

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

靜坐的二三管窺


提到丹道,大部份的人腦海浮現的印象就是靜坐。劣者也學靜坐,但坐者坐者總是對原先所認為的「丹道」逐漸幻滅,丹景是有的,只是好像沒有開始打坐之前所想像的那般重要與華麗,因為,後來發現感覺是會騙人的。


  那,修丹要學靜坐嗎?劣者粗淺的心得是這樣,下手時是可以不用打坐,但要打坐也算是正常的做法,但總以師門所傳為下手工夫,是故初學訪道求真師真訣,很重要,但是自身的信仰意識,更重要。但是,修出一點東西後、就以為一招打天下,一步可通天,死抱著有形有象的具體操作法則,缺乏整體性的
信仰意識與自省工夫,都會出問題。丹道向來是性命合抱,光命不性、光性不命恐都有其蔽。
  
  
  至於用「意」,網路上可以搜尋到許多高見的文章,觀其所言,不乏言之有物之妙文。劣者個人的管見也倒有一個,說了自曝其短也請別笑我:

修丹不可以不用意,不用意則無法清淨;知用意了,唯意是依亦無法清淨。

《樂育堂語錄卷一》:總要一動即覺,一覺即收,庶幾神無外慕,氣有餘妍,而丹藥不難於生長,胎嬰何愁不壯旺?即或不至成仙,果能持守不失,神常返幹穴中,氣時歸於爐內,久久真陽自發生矣。

其文稍前有舉一例云:

由是推之,舉凡日用常行,或盡倫常孝友,或憐孤寡困窮,一切善事義舉,做到恰好至當,不無歡欣鼓舞之情,此皆陽生之候。

這「恰好至當」用得至當恰好,要不執於放、也要不著於收,但此中玄妙或許無法以言談而賴意會,這才是丹道真正難學之處。

  從此二點之中,劣者衍生出另一個想法,和玄關也有點關係,不妨再拿出來獻醜。如前所言:如果求師訪訣難、打坐難、用意難...都難的話,聰明人大概都不願學仙修丹了,劣者也覺得修丹是需要點傻勁。要當傻子總要點情懷,譬如說宗教情操。《碧苑壇經》起頭就強調「皈依三寶」的重要性,茲引其文一段如下:

  皈依三寶者:皈依意,使念無生滅,則道寶可得而明;皈依心,使機無障礙,則經寶可得而悟;皈依身,使眼無見、聞無聞、臭無嗅、舌無嘗、手無妄動、足無妄行、不染邪淫巧濁。躬行苦行,勞其筋骨,餓其肌膚,惰其肢體、舍其形骸,則師寶可得而感矣。
  有能感動師慈,傳經授道者,必自己皈依自己之身心意,為真三寶也。我身之耳目,未能忘其見聞,非迷於色,即著於空,聲色尚存,則身非真矣。非真何以感師?苟能持身端正,習養尋根,意合真常,則念念虛空,諶然泰定,名為皈依三寶。
  身不邪淫,則師寶可感;心不昧靈,則經寶可悟;意不二用,則道寶可明。身固則精全而體健、心靈則氣清而慧通、意誠則神凝而性現。精氣既足,神智變化,元妙不測,皆從皈依身心意自己三寶來。

  劣者淺見,上文所言皆是性命功夫,只是 王常月祖師在此著重于強調於性功工夫,但是我卻認為這亦是命功的訣中之訣,此訣為何?劣者淺見:「誠」,誠者,情操也。看似至簡至易、實要做到百分之百,卻是難上加難。
故《樂育堂語錄卷一》又云:

  待至積誠久而結念深,居心苦而行道難,然後仙真深憐困窮,切念勞苦,然後感而下降,始將大道玄機一步一步傳出,俟功圓行滿,始為一洞真仙焉。

  這句我原來只當它是個神話,但近年來再讀《樂育堂語錄》,才開始從此語中體悟先真修丹之道。然精誠始於「情操」、情操肇於「發心」。而發心,劣者以為,即作為開啟丹道修行下一個境界「玄關」之鑰。

(本文刪節自發表於漏盡閣討論區之貼文,時為2005年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